姐妹俩的“命运” 1962年,王凝楠出生,先天性肌肉萎缩的她,从出生那天起就步入一个不平凡的童年。 用她自己的话说,“该爬的时候不能爬,该走的时候不会走”。看着同龄孩子脸上每天带着灿烂的笑脸,奔跑在大街小巷,从她记事那天起,心里就多了一丝灰色。 又过了两年,妹妹王凝梅也出生了。与姐姐不同,刚出生的王凝梅是个看起来很健康的婴儿。“出生时,我什么都正常,而且看起来很壮实。”王凝梅笑得很甜,她慢慢抬起一只手,轻轻推了一下鼻梁上的眼镜,双眼瞬间写满了回忆。 她出后的第十个月,医院的检查报告让王凝梅刚刚开始的快乐童年,早早画上了句号。“全家人脸上重新绽放出的笑容,都在那一刻又戛然而止”。 王凝梅的体检报告单上,清晰地写着“小儿麻痹症”几个字。 上初中的表姐成了姐妹俩的启蒙老师 那一年,为不耽误王凝梅治病,无奈之下,被医生诊断“活不过七八岁”的姐姐王凝楠,被送到爷爷在黑龙江工作的医院里养病。 “我8岁的时候,姐姐才回到我身边,我们全家人开始在一起生活”。看到俩姐妹整天闷在家里,姨妈家一位比王凝梅大7岁、正上初中的表姐,经常到家里,教姐妹俩读书认字。 从最简单的拼音字母开始,从一个个十以内的数字开始……就这样,俩姐妹凭借顽强的毅力,在半年内,学完了小学四年级的课程。 随着基础越来越好,姐妹俩开始走入各自不同喜欢的领域。“姐姐文科好,我理科好。”渐渐地,王凝梅开始喜欢上英语,姐姐王凝楠也喜欢上了“心理辅导”。 一台收音机,让她们找到了“人生目标” 王凝梅带着自信的笑容,慢慢把右手放到轮椅右侧一个黑色圆钮上,然后用力推了一下,电动的轮椅开始缓缓向前移动。 走到书架旁,她高高仰起头,一只手伸得老高,在整齐的书堆里扒来扒去。没过几分钟,她拿出一本自己翻译的中文小读本,递到我的手上,“看,这就是我曾经翻译过的文字”。 王凝梅说,她第一次接触英语,是通过家里的收音机,“最早是听个热闹,但后来发现,慢慢喜欢上了英语”。收音机广播里,每天有2次重复播出的英语节目,王凝梅都会按时坐在收音机前,认真记录广播中每一个单词。慢慢地,掌握英语词汇越来越多的王凝梅,又开始买来更多英语书籍,不断学习更深的英语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