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深古车辙 诉说着惠济桥的车来人往
三孔由大条石砌成的高大石拱桥上,两道在石板上磨出的深深车辙印痕,默默诉说着自己的沧桑。如今,作为古时“荥泽八景”之一的惠济桥,在土中沉睡了数百年之后,最终被全部发掘出来,展露芳容。重见天日的惠济桥,将进一步印证郑州作为隋唐大运河枢纽的重要地位,并对隋唐大运河申遗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现场】 惠济桥“重见天日”诉说岁月沧桑 昨日上午11时30分,在郑州市惠济区大河路街道办事处惠济桥村中部,刚刚被全部开挖出土的惠济桥挺立在一处狭长的坑道内,姿态威武浑厚。 大河报记者现场看到,惠济桥桥面基本与村子地面齐平,已经没了栏杆,但设置栏杆的石坑尚存。桥面铺满大型条石,其中两道深深的车辙凹槽非常醒目,贯穿于桥面两端,槽壁光滑细腻,一看便知历经岁月洗礼。根据目测,三孔结构的惠济桥高约 虽然表面布满灰土,但支撑桥体的拱形圈梁组合依然牢固,缝隙均匀,白灰依然可见。在桥两翼,不少层层码砌的石板更是精雕细琢。为了防止拱形圈梁向外开裂,每个桥基上的整块条石还在最外端设置了里细外粗的锲形卡子,死死牵拉着拱圈。站在施工基坑底部,重见天日的惠济桥在阳光照射下,依然高大、威武、雄壮。入眼的严谨、精致的施工工艺,让人恍若隔世,犹如钻进时光隧道,回到了数百年前附近地势低洼、桥下流水潺潺的岁月。
【规划】 依典籍恢复原貌 打造休闲好去处 今年75岁的惠济桥村村民郭师傅说,据他的上辈讲,惠济桥很早就被淤泥大部分掩埋,只露出了桥面,还能辨认。之前,惠济桥还有石质护栏,护栏柱头还有仙桃、动物等造型,旁边还有龙岩寺、八卦亭等遗迹。惠济桥及其周边的繁盛文化,从现场挖出的一些盘、罐、碗的残片也能有所见证。 桥西的立碑显示,惠济桥是郑州市政府2009年6月公布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碑背面的简介还说,惠济桥位于通济渠(俗称运粮河)上,曾是“荥泽八景”之一,是郑州最古老的桥梁之一。根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掘,惠济桥始建于隋唐时期,历代多次重修,现存石桥为明代建筑。 现场的施工负责人讲,目前,除两端侧边部分结构暂不便开挖外,桥梁主体已经基本全部显露。下一步,他们将在施工基坑底部打满木桩后,在上边铺设石板,以防止雨水对桥基的冲刷。此外,桥面的栏杆以及两翼的护坡,也将被重修、加固,“总之,按照文物局的要求,就是修旧如旧”。 根据郑州市文物局局长阎铁成的说法,惠济桥的修缮,将根据清代地方志中的图样恢复原貌,桥的两端还将建造两座用于观光瞭望的桥楼。同时,河道两岸通过绿化整治,建造展示亭等,成为市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意义】 历史见证 助推郑州申遗 昨日上午,潜心研究隋唐大运河历史多年的郑州市惠济区档案局副局长朱瑞增说,现有资料研究显示,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的隋唐大运河主体呈人字形,郑州段西起洛阳市,东南与开封境相接,全长150余公里,属于通济渠的重要一段,尤其是惠济桥附近的荥泽段,遗址就位于郑州北郊的惠济区境内,堪称为隋唐大运河中心转折枢纽。 朱瑞增认为,作为现存与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有重要关联、为数不多的文物实物,惠济桥的全部发掘出土,将对郑州研究“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项目带来重要的实物参考,意义重大。 另据朱瑞增讲,2009年,全国有35个城市的申报项目进入了申报名单,郑州位列其中;2012年,最终有27个城市的申遗项目被正式递交至联合国世界遗产组织,接受2014年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郑州依然在列。 “作为重要的历史见证,惠济桥的重见天日,必然会对郑州参加的申遗工作,带来积极推动作用。”朱瑞增说。(新闻摘自2013年4月16日《大河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