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理发店也有自己的“粉丝团” 1995年,陈新华来到这家理发店工作,如今已成了这里的元老。 “顾客并不少,不过大多数都是固定客源。”看着我不停对着她拍照,陈新华有些不好意思,一直捂着嘴笑个不停:“先别拍了,先别拍了。要是拍,等我先洗一下头,整理一下再拍。” 她的话,逗得我和两名顾客笑起来。 杨大爷是第一次光顾这家理发店,家住人民路丹尼斯附近的他,为找到这样的老式理发店,可费了不少工夫。 “以前我们家门口有个挑担子理发的,现在走了。我沿街找了无数遍,终于找到了我想来的地方。”杨大爷乐呵呵地说,“今后,理发又有地方了。” 与杨大爷不同,詹大爷是老客户,每个月他都来理理头,刮刮面。 “这十几年来,我一直在这家店理发,一次没有换过。”詹大爷说完话,看了一眼正在忙碌的陈新华。陈新华脸上早已挂满满意的笑容。 “这家开了50多年的店或许很快要拆了” 半个多小时后,陈新华的女儿带着外孙女小雨回到理发店。 可爱的小雨刚脱开妈妈的手,坐到门口等候区长长的深红色老式凳子上,跷着小腿,歪着头,家人专门为她设计的“娃娃头”发型特别引人注目。 “小雨,你的发型谁帮你做的?”我问了一句。 “呵呵,这是老式的娃娃头,我给她剪的。”陈新华满脸笑容地走过来,抚摸了一下外孙女的头发,“宝贝,还是留老式的儿童发型好看吧?看,叔叔夸你呢。” “其实,不光我会给小雨理发,小雨妈妈也会。”陈新华说,自己的女儿也是这家店的理发师。女儿从18岁开始跟她学理发,目前她们娘俩一组,和另外两位理发师一起,轮流在理发店上班。 “理发店的性质还是国有,每月店里的收入要向主管公司上交一部分,所以我们母女俩每月理发挣的工资并不多。不过,毕竟在这里工作的时间长了……”陈新华看了看旁边的女儿,又看了看坐在门口玩耍的小雨,轻轻叹了口气,“唉,估计过不了多久,这里的房子就拆了,到那时,这间开了50多年的国有理发店就再也没有了”。 陈新华说,到那时,她会和女儿一起,重新租个门面,开一家属于自己的理发店,专门为老年人理发…… 【作者 常亮 编辑 李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