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骂不倒党和政府 不如断网勤奋工作
互联网的发展,正以惊人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自觉不自觉中,越来越多的人被卷入“数字化生存”。
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体、先进的通信工具、实用的信息总汇和活跃的社交平台,网络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借助网络,人们可以遍览天下大事,可以从海量信息中查询自己需要的东西,可以分享观点、轻松淘宝、在线神聊,可以便捷地讨论公共事务、开展舆论监督、实现政治参与。可以说,网络的发展,丰富了信息资源,拓展了交往空间,密切了群体关系,节约了社会成本,为推动社会进步注入了源源不绝的正能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当发生涉及国家利益、民族尊严的重大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时,网络总是展现出强大的动员能力,迅速激发起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的舆论声势和爱国热情,让人们真切感受到网络正能量的精神震撼和现实意义。
但是,网络并不总是以正能量示人。经常上网的人多会有这样的体验:打开网页、登入微博,立刻就会在不经意间陷入网络负面信息的包围之中。首先是负面新闻连篇累牍。灾难、事故、贪腐、丑闻似乎铺天盖地,所谓内幕、揭秘、潜规则层出不穷,谣言、暴力、色情信息屡禁不绝,曝隐私、秀下限、搏出位大行其道,各种丑恶和黑暗被无限放大,人们不禁会问“我们这个社会究竟怎么了?”其次是不良情绪四处蔓延。凡是政府辟谣的就一定是事实,凡是官方发布的就一定有黑幕,凡是社会矛盾就一定是体制问题;凡事宁信其错,不信其对,宁信其坏,不信其好;阴暗心理、悲观情绪、网络戾气在网上滋长蔓延、交叉传染,消解社会正气,压抑人的心理。再次是网络暴力愈演愈烈。观点不同就势不两立,一言不合就恶语相加;大量谩骂、中伤等侮辱人格的言词,传播不实信息甚至造谣诽谤等损害他人名誉的言论,“人肉搜索”等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已经是司空见惯,公民个人基本权利遭遇野蛮践踏,让越来越多的人谈网色变。显然,这些现象属于网络负能量。
对网络负能量,我们该怎么看?
有人认为,负面信息充斥网络,是因为各种负面事实确实存在,网络只是“客观反映”而已。有人甚至宣称,传谣也是言论自由的应有之义,“谣言倒逼真相”。
中国确实处于问题多发和矛盾凸显期,党和政府对问题看得很清楚,正在着力加以解决。但是把中国看得漆黑一片则完全不符合事实。网络的集中、放大作用是网络负能量形成的重要原因。这种集中和放大,归结起来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网络媒体的添油加柴。负面信息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容易诱发人们的好奇本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流量为王”理念指导下,网络媒体常常通过大量登载、炒作各种负面新闻来吸引眼球,同时通过耸动的标题、诱惑的图片、夸张的表达,达到增加点击率、流量最大化的目的。这是形成网络负能量的基础。
二是特定人群的情绪宣泄。调查显示,目前网民中低年龄、低学历、低收入人群占据较大比例。这个群体总体上社会阅历浅,生存压力大,在现实生活中感到不得志、不如意,有挫折感、失落感,容易对生活和社会心存不满,往往戴着“有色眼镜”观察社会、解读现实,沉溺网络发表各种偏激言论成为他们表达不满、宣泄情绪的主要方式,久而久之还会对网络形成一种心理依赖。
三是某些“意见领袖”的蓄意鼓动。网络的传播特性造就了一批网上“意见领袖”,其中有些人,为了标新立异、吸引眼球,把批判作为装点自己“独立思考”门面的主要方式,刻意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距离,常常以嘲讽、戏谑、解构社会主流价值为能事。有的网络“公知”党同伐异,霸气十足,老虎屁股摸不得,常常只站队不站对,不论是非曲直,为了批评而批评,有的甚至不惜撕裂社会共识,攻击现行制度,叫嚣“每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企图让“颜色革命”在中国上演。
四是“网络水军”的推波助澜。网络为挟舆论之名谋取私利创造了便利条件和操作空间,“网络水军”应运而生。他们通过四处发帖、跟帖,制造新闻事件,炮制虚假民意,诽谤竞争对手,扰乱传播秩序,搞得网络空间乌烟瘴气。一些势力看到了其中的玄机,也大量雇佣“网络水军”,操纵网络舆论,编造政治谣言,恶搞、抹黑党和政府形象。这是网络负能量最大的幕后推手,尤其需要警惕。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正能量和负能量就是比肩而立的两片刀锋。是让正能量给力,还是让负能量爆棚,答案不言自明。面对网络负能量,我们该怎么办?
“正能量”概念的创造者、被称为成功学大师的戴尔·卡耐基说过:一切带给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成功、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都是正能量。当我们积极、豁达、理性时,释放的就是正能量;当我们消极、狭隘、偏激时,释放的就是负能量。为了网络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正能量的一分子,积极释放正能量,坚决遏制负能量。
要理性看待网络空间。许多善良的人们常常为网络描摹的“黑暗现实”或怒发冲冠,或扼腕叹息,一些人因此对社会前途和国家未来产生怀疑甚至悲观情绪。应该看到,网上喧哗代表不了主流民意,虚拟空间不能对应真实社会。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认知和判断才不会被网络负能量拖拽到非理性的一面。
要积极面对现实生活。一些现实境遇不佳的网民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骂,骂不倒党和政府,也骂不来自己的幸福生活和光明前途。知识改变命运,劳动创造幸福。与其沉溺于网络发泄不满、抱怨社会,倒不如断开网线、脚踏实地,刻苦学习、勤奋工作,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来改善生活、改变命运。任何时候、任何时代,这都是人间正道!
要珍惜自由表达的话语权。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自由表达的舆论平台,但如果把自由理解为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那是对自由的无知。自由与自律不可分,自己享有自由应以不妨害他人自由为前提,个人在享有自由权利时,应依法尊重他人权利,并服从道德、公共秩序的需要。网上活跃分子在享有自由发言权的同时必须为自己的言论承担社会和法律责任,谨防为赚得一时的“喝彩”而背离公义、触犯法律。
要准确把握网络民意。各级政府重视网络舆论,将其作为了解民情、听取民意、集中民智的重要途径,值得肯定。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社会的主流人群,是那些每天急匆匆上下班的人们,是工作岗位上忙碌操劳的员工,是超市里推着购物车摩肩接踵的男女,是节假日里公园及景点熙熙攘攘的游客。他们在网络世界,是沉默的大多数,却是现实社会的主体。单凭网上的喧嚣就作出对中国社情民意的总体判断,是非常不靠谱的。对网络舆论必须做冷静的分析,当一种声音出现时,要想一想它代表了哪些人,又能代表多少人,切不可听风就是雨。(作者:石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