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愚公”的新期盼 □文 蜜蜡神雕 登封市白坪乡沙锅窑村村民刘保钦,是一个方圆左近闻名的“老愚公”。这个靠山吃山养山育山的老汉,与大山一生相伴,把毕生的心血献给了大山。现在,他家所在的箕山西麓,告别了昔日光秃秃的荒凉,满山披绿,郁郁葱葱,写满了老愚公一生的奉献。 刘保钦今年已经八十五岁,满脸沧桑,一身硬骨,目光炯炯有神,谈起过去的事情,仍然记忆犹新。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刚刚开始,老刘五十出头,承包了住处所在的一百多亩荒山,带领全家修整山地,培育山楂、刺槐树苗,除了自己栽种,其余卖给农场支援他处绿化。为了保护庄稼地和育苗地不被野兽破坏,全家起早贪黑,苦干多年,在山地周围垒起一道道高4米、总长1500米的石墙用来作保护。当时的县委书记白福治亲临现场视察,赞此为“刘家大寨”。吃水用水是海拔700多米山坡上的特殊困难,一到旱季,栽种的树苗多被旱死,吃水要到几百米的山下去担。为此老刘思谋筹划了几年,最终决定在山上建蓄水池蓄水。起初,他带领全家建了一个小蓄水池,初步解决了用水困难,但旱季仍不够用。98年冬季开始,老刘重新筹划,在原有蓄水池的基础上建大蓄水池。为此,一家老小每天顶着星星上工,披着月光回家,历尽酷暑寒冬,风刮雨淋,烈日暴晒,坚持干了三年半,开挖运出土石方4000多方,硬是在荒草胡坡上挖开了一个长18米,宽7米,高4.5米的蓄水池,又用石头对四周进行了垒砌,用水泥沙子进行护砌砸底,可蓄水567立方。这样,除了解决了自家的人畜用水、农田灌溉、浇树用水,还可支援他人。 刘保钦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了方圆左近的乡亲,惊动了各级领导和媒体记者。2002年,时任登封市委书记张学军看了关于刘保钦的事迹报道,批示宣传部门调查宣传。《登封时报》2002年3月8日刊登“伏牛山老愚公——记白坪乡沙锅窑村村民刘保钦”。之后,《河南农民报》、《老人春秋》等新闻媒体多次对刘保钦的事迹进行了报道,白坪中学、登封实验高中等单位多次聘请刘保钦前去做报告。古稀之年的老刘把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宣传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精神作为己任,给乡领导提建议,拄着拐杖下乡摸典型,帮助乡里树起“好儿媳”、“好妯娌”等典型,对于弘扬农村正气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007年,与老刘朝夕相处近六十年的老伴不幸病逝。祸不单行,之后,家中失火烧光了所有家什。近几年,老刘所在的地区下面由于采矿,山体塌陷,房屋掰裂,他用毕生心血开挖的蓄水池也沉陷掰裂,毁于一旦,滴水不存。每每谈到此,老刘总是流露出十分惋惜的心情。老刘是个胸怀宽广的人,他对此能够想得开。他说:个人服从集体,家庭服从国家,个人损失再大比起国家也是微不足道。虽然矿方只答应给他的蓄水池补偿5000元,还不够他投资几十万元建蓄水池的一个零头。但老刘却坦然处之,他说,我已经85岁了,身体不行了,不一定那一天就会离去,钱对于我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的晚年要光明正大,有所奉献,我要弘扬胡锦涛主席所说的“荣”,而不要那个“耻”。我愿意将矿方给我的所有补偿(包括房屋)8万多元入股矿方,如果蓄水池能够再多补偿一点更好,股权由乡政府做主,用这些钱来给乡里普通困难的百姓做点好事,也算是我最后的一点期盼。老刘再三嘱咐我,能把他的这点期盼告诉大家,帮助他实现这点愿望。老刘乐趣地说:“这也算是对十八大的一个小小的献礼吧。” 啊,这就是一个85岁老“愚公”的最后期盼,一个中国农民的最后期盼。 一颗金子般的拳拳之心。
下派到:
1. 登封市白坪乡 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