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心通桥 - 郑州社区直通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3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布决策草案及其说明等材料、公开征求意见 [复制链接]

楼主
匿名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使用道具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1-4-28 09:03:09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您对郑州交通的关注和支持!关于群众反映国道G234线郑州境G310以南段改建工程的相关问题说明如下:
群众反映的在建G234为国道234线郑州境国道310以南段(荥阳乔楼至崔庙段)改建工程。该项目是郑州市环城货运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起点位于荥阳市G234(原S232)与G310交叉处,在蔡寨村东与郑西高铁、中原西路交叉后,向南在槐树洼与陇海西路交叉,在寨根村设隧道下穿万山至赵家门,经马王庄、左湾,在龙门社区西南与新G310交叉,终点位于新G310互通式立交南边,路线全长13.51公里,一级公路技术标准,设计时速80km/h。该项目经郑州市发改委对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进行了批复,并由市交通运输局对施工图设计进行了批复,该项目符合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程序。
一、关于群众反映占地附属物补偿(二批)至今未发放的问题
根据郑州市干线公路建设模式,拆迁及附属物赔偿费用应由属地政府承担。
二、关于群众反映剥夺公路沿线居民路权和取消交叉路口问题
在建G234为国道234线郑州境国道310以南段(荥阳乔楼至崔庙段)改建工程。符合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程序的。市交通运输局未实施过关于撤销国道234线槐树洼村若干交叉道口的行政许可决定行为。项目规划设计相关信息,请群众以官方公示为准。
三、关于槐树洼群众出行和设置平面交叉问题
项目前期批复和建设期间高度重视项目沿线群众出行需求。关于群众反映的对槐树洼村设置出入口的诉求,业主单位市交建投多次组织各参建单位、荥阳市交通运输局及相关专家召开专题会组织论证,并多次与群众代表沟通解释此处设置平交路口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故不能设置平交路口。且此处区域交通网便利,可满足群众出行需求。
(一)按照规范要求此处不适宜设置平交路口。
1.国道234主线纵坡较大,不适宜设置平交路口。国道234此处道路主线纵坡3.8%,坡度较大,同时国道234定位为郑州绕城物流通道,大型货车占比多,过境车辆车速较大,下坡路段大型货车刹车距离较长,按照《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为了保护沿线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此处不适宜设置平交路口。
2.此路段车辆交织过密,不适宜设置平交路口。此处设置有槐树洼互通,国道234东西两侧分别是进出槐树洼互通的匝道,其中东侧B、G匝道是加速车道,车辆进入匝道后提速至80km/h后并入主线,西侧D、E匝道是分流端,车辆经此转弯进入槐树洼互通,车辆分流、合并、提速、降速频繁。同时陇海路以北路段至中原路是连续下坡路段,并与中原路实现互通,中原路与G234互通车辆数量也较多。两公里范围内存在大量重型过境车辆的交织转换及速度调整,从交通组织方面考虑,按照《公路路线设计规范》,此处不适宜设置平交路口。
(二)区域交通可以实现国道234与S232(荥密路)的车行交通。
国道234与陇海西路(S315)在此处相交,设置有槐树洼枢纽互通立交,可实现两条干线公路的完全互通。国道234与中原路设置了菱形互通实现了国道与快速路的互通。原S232(荥密路)车辆可通过中原路进入国道234,同时通过槐树洼互通进入陇海路,实现S232(荥密路)车辆与国道234及陇海西路的车行交流。
从大范围交通网组织的角度,S232(荥密路)可通过中原路进入郑州市干线公路网,实现大范围的交通需求;从小范围的交通需求角度,S232(荥密路)可满足沿线群众的局部出行,同时部分隔离了干线路网的重载大货车,有利于提升安全交通水平,更好的服务美丽乡村建设。
四、关于群众指出“据说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近期已经拟定了两个初步草案”问题和组织进行评估问题。
方案一和方案二并非市交通运输部门拟定。
2021年3月31日荥阳市交通运输局邀请公路工程专家、荥阳市公路局、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前往槐树洼村进行实地踏勘并召开槐树洼村出入口交通安全研讨会。研讨会专家意见:考虑到G234在区域路网中的功能定位及现场地形条件,原则上不应在互通区匝道与主线合流处增加开口而影响交通安全,如必须增加,由当地政府出具书面函件给行业主管单位后按照相应规范和程序办理。
五、关于群众阻工问题
目前,槐树洼互通立交阻工已1个多月,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和生产秩序,是违法行为。建议群众通过合规合法途径反映诉求。
处理满意度打分:
满意0
一般0
不满意1
处理状态: 已处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心通桥 ( 豫ICP备16000548号 )

GMT+8, 2024-5-14 01:49

Powered by 中原网

© 2011 zynews.cn

回顶部